植物病毒特有的病状为什么是(植物病毒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植物的病毒有哪些本质特征? 植物病毒及亚病毒的本质特征:病毒具有五大特点:①形体微小,缺乏细胞结构;②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③依靠自身的核酸进行复制;④缺乏完整的酶系统;⑤严格的细胞内寄生。 病毒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外壳蛋白构成。然而,1971年Dienner发现了仅含小分子量RNA,而不含外壳蛋白的类病毒,即裸露的RNA分子,能单独引起侵染和增殖复制。198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有的植物病毒除了含有基因组RNA外,还含有类似类病毒的环状RNA分子,还能与病毒基因组RNA共同包被于病毒粒子中,这种类似类病毒的环状RNA叫做拟病毒。1982年Prusiner发现羊搔痒病是由分子量约50kDa的蛋白质,称为蛋白侵染因子或朊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病毒学的内容。通常把具有蛋白外壳,内部具有核酸链的完整病毒称为真病毒,而把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列为亚病毒。 按寄主划分,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真菌病毒和亚病毒。植物病毒作为一种病原,能引起不少植物病害。据1985年统计,有600种病毒引起植物病害。在这些病害中,能侵染园艺植物的就占很大一部分。其中不少是毁灭性的病害或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的病害。如椰子死亡类病毒,在40年间毁坏了3000多万株椰子树,而且每年继续损失大约50万株椰子树。再如,我国的唐菖蒲,从南到北都感染病毒病,发病率高达60%~70%,造成品质、产量严重下降,无法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植物病毒也有可利用的价值,特别在开发基因工程载体、转基因植物研究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请问病毒病有什么特征 植物病毒病在多数情况下以系统浸染的方式浸害农作物,并使受害植株发生系统症状,产生矮化、丛枝、畸形、溃疡等特殊症状。植物病毒病的主要症状类型有花叶、变色、条纹、枯斑或环斑、坏死、畸形。 病毒病害的传播、浸染和致害过程与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的表现有很大的区别。 病毒病多为系统性侵染,没有病征,易与非侵染性病害相混淆,往往需要通过一定方式的传染试验证实其传染性。 植物病原病毒的基本特点如何?它们所引起的病害症状类型有哪些①植物病毒属于非细胞生物,结构非常简单,主要由核酸及保护性蛋白质外壳组成,分子量小于 3×103U。 ②植物病毒的基本形态为粒体,大部分植物病毒的粒体为球状、杆状、线状和弹状等。线状病毒多为 11—30nm× 750nm,个别可达 2000nm。 ③植物病毒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有得病毒还含有少量的糖蛋白和脂类。一般杆状或线条状的植物病毒,中 间是螺旋状核酸链外面是由许多蛋白质亚基组成的衣壳。 ④植物病毒是一种严格的细胞内专性寄生物。作为一种分子寄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不像真菌那样具有复杂的繁殖 器官,也不像细菌那样进行裂殖生长,而是分别合成核酸和蛋白组分再组装成子代粒体。这种特殊的繁殖方式称为 复制增殖 植物被病毒感染后的症状有哪些?植物被病毒侵染后,多系统发病,表现斑驳、花叶(嵌纹)、黄化、矮缩、畸形、丛生等症状,少数有脉带、环斑、蚀纹、耳突等特征性症状。抗病寄主表现局部坏死病斑。病毒对农作物的危害严重,且难以防治。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virus,T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CMV)、马铃薯Y病毒(PotatovirusY,PVY)、大麦黄矮病毒(arleyyellowdwarfvirus,BYDV)、番茄斑萎病毒(Tomatospottedwiltvirus,TSWV)、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mosaicvirus,AMV)等都是寄主广泛,危害严重的植物病毒。 植物病毒病是一种什么病?植物病毒病是由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植物病毒必须在寄主细胞内营寄生生活,专化性强,某一种病毒只能侵染某一种或某些植物。但也有少数为害广泛;如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一般植物病毒只有在寄主活体内才具有活性;仅少数植物病毒可在病株残体中保持活性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也有少数植物病毒可在昆虫活体内存活或增殖。 植物病毒在寄主细胞中进行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外壳的复制,组成新的病毒粒体。植物病毒粒体或病毒核酸在植物细胞间转移速度很慢,而在维管束中则可随植物的营养流动方向而迅速转移,使植物周身发病。病毒除夺取受侵染植物的一部分营养外,主要是可改变寄主植物的正常代谢过程,干扰或破坏其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酶的活性,以及生长素和其他激素的代谢等。 植物病害的病状有哪些?要详细的。作物病害的常见病状归纳起来有五大类,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 (1)变色作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如叶绿素受抑制或破坏,出现褪绿和黄化;花青素形成过盛,叶片变红或紫红,呈现红叶;有的叶片黄绿相间,呈现花叶等。 (2)坏死作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受到破坏而死亡。作物发病后最常见的坏死是病斑。病斑可以发生在作物的根、茎、果实等多个部位。有褐斑、黑斑、灰斑、白斑、紫斑等,以褐斑较多。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梭形、多角形及不规则形等。 (3)腐烂作物病组织细胞受到破坏和消解,水分流出而腐烂。如根腐、茎腐、果腐和穗腐等。 (4)萎蔫作物全部枝叶或部分枝叶出现失水状态而凋萎下垂。可分为生理性萎蔫和病理性萎蔫。生理性萎蔫是由于土壤中缺水或高温时过分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叶片、顶部嫩茎失去膨压而表现萎垂,若及时供水,植株可以恢复正常;病理性萎蔫是指植物的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病原物侵害,大量菌体堵塞导管或产生毒素,阻碍和影响水分输送,引起叶片凋萎、枯黄,造成黄萎、枯萎,或植物迅速萎蔫而叶片仍呈绿色的称为青枯,这种萎蔫大多不能恢复,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5)畸形作物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形态异常。常见的有:全株节间缩短、分蘖增多,病株比健株矮小,称矮缩,如水稻普通矮缩病等;作物病株比健株生长得特别细长,称徒长,如水稻恶苗病等;局部病组织细胞发育不平衡,常见于叶面上高低不平的,称皱缩;作物根、茎或叶片上形成突起的增生组织,称疣肿,如玉米疣黑粉病等。 |